時間:2016-07-01
還記得那個學會編程,開發了一個拼車應用程序――Trees For Cars,并因此發了一筆小財的流浪漢嗎?今天的新聞稱,這個黑人小伙兒還在流浪,而他所開發的app已經停止運營。此時,距離這款app面世剛剛一年多時間。這個時間與國內的一篇新聞有很高的耦合度。昨天的一則新聞指出,“ App 的生命周期平均只有10 個月,85% 的用戶會在1 個月內將其下載的應用程序從手機中刪除,而到了5 個月后,這些應用程序的留存率僅有5% 。”
聯系到很多初創移動互聯企業僅僅運營一款或兩款app,可以認為一款app對應著一個初創移動互聯企業,一款app的生命周期結束,基本上可以認為這個初創企業倒閉。正如業內流行的那句話“互聯網企業離倒閉只有9個月”。與傳統行業相比,這個數字高的有點驚人。但在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網行業,這個消息并不讓人感到十分驚訝。即便競爭如此激烈,每天還是有無數胸懷夢想,有著一腔熱血的創業者蜂擁而入。誰都想成為第二個扎克伯格。如何讓自己開發的 app 成為用戶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如何在app 死亡潮中屹立不倒?成為很多移動互聯創業者每天都要追問的問題。
其實,網絡上已經有很多文章在討論如何增加app 用戶粘性的文章,提出了很多觀點,比如,外觀設計新穎、注重功能簡潔、高質量的內容、專注解決問題、與用戶積極互動、鼓勵用戶參與、將手機app 與智能硬件結合……但其實總結起來,我認為主要集中在這3 點。
1 、形成用戶的正反饋。
據報道,在100家死亡的App里,社交類占了35%,是死亡率最高的類別。這恰恰印證了形成用戶的正反饋對app生命周期影響巨大。
正反饋,也就是網絡效應。羅爾夫斯在1974年研究電話網絡時發現,“一個用戶從通信服務所獲得的效用隨著加入這一系統的人數而增加”。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卡茨和夏皮羅以及許多其他經濟學家把這種現象術語化為網絡外部性或網絡效應,即當一個用戶消費(使用)一種產品所獲得的效用隨著使用該產品的用戶人數而增加時,就存在網絡效應。網絡效應的概念揭示了用戶數量與產品價值之間的正反饋關系,即隨著購買和使用同一種產品的用戶人數增加,該產品的價值上升;反過來,產品價值的上升進一步吸引更多用戶。
社交類app的價值就在于用戶量多少,用戶越多,就會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它;反之就會導致用戶迅速流失,app“死亡”。一個社交類app如果在初期難以聚攏較多的用戶,往往就會迅速衰退。
但是,在此類市場中,往往存在一個叫“企鵝效應”的現象。即用戶從一個 app 轉移到另一個app 的成本很高,從而形成一種“先入者優勢”。例如,當用戶從一種用戶規模大的app轉向別的app時,勢必要付出很多時間成本,以及其他友人沒有及時轉移的社交成本,即使新的軟件比原來的軟件更優秀,也難以繞開這個效應。這也就是為什么百度、阿里的社交軟件總也斗不過騰訊的主要原因。因此,社交類app的技術擴散速度在開始時更慢(企鵝效應),而一旦達到臨界容量后,網絡產品的擴散速度在短時間內迅速加快,然后趨于穩定。如下圖(圖中的虛線表示社交類app的擴散曲線,實線是其他app的擴散曲線):
因此,對于社交類app 來說,初期進行快速擴張極為重要。只有用戶數量達到某個臨界點之后,你的用戶才能迅速增加,并最終趨于穩定。其實,不光是社交類app ,其他具有社交功能的app 也遵循這一原理。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知道,在此類app 上市的最初期,采用有效的市場推廣手段,快速吸引用戶,要比其他類型的app 更為重要。
另外,正反饋的概念也在慢慢擴張。很多不具備社交功能的app也開始遵循這一規律。比如魔漫相機,它本身最初并不具備社交的功能,但是它借助社交網絡卻開始快速傳播,它所具有的有趣的內容,讓很多用戶開始口碑相傳,成為一種“現象”。用的人越多,也就越多人喜歡。
2 、增加用戶的參與感。
黎萬強在《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一書中把參與感放到了互聯網思維的第一位。該書的序言中寫到,“創辦小米的時候,我的想法就是,不管公司未來能做多大,我們一定要把小米辦成一個像小餐館一樣,能讓用戶參與進來的公司。老板呢,跟每個來吃飯的客人,都是朋友。這種朋友的方式,才是可以長期持續發展的方式。”在小米研發的一開始,他們就采用論壇的模式,讓發燒友們參與到操作系統的研發中,然后才推出集合網友智慧的操作系統,最后推出手機。參與感在這個過程中占據了核心的地位,是這種手段聚攏了無數的網友,從而建立了一個能和用戶快速成長的品牌。這個過程其本質就是開放,讓產品的研發不再是保密,而是開放給所有人。讓用戶參與到產品的研發中,恰恰能激發用戶表達自己、改變和影響世界的原始欲望。同時,這種集中網友智慧形成的產品,也往往會克服創業者對產品和市場的想當然,避免盲目開發。
其實,不光是在產品的研發中可以采用這種手段,在產品的運營中也可以采用這一手段。網絡社區最大的特點就是網友可以在上面交換信息或者對某事展開討論,這個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參與的過程。網易就把新聞和社區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它的新聞跟帖不是最早做的,但卻是目前做的最好的。在這里,網友們對每一則新聞都會評頭論足,表達自己的看法。很多網友甚至說,看到一則新聞標題,首先做的不是看新聞的內容,而是直接瀏覽后面的網友評論。這種讓網友充分表達自我的手段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備了成癮性。而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的網易則借此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新聞有態度。讓更多“有態度”的網友參與到對新聞的生產過程中,同時每一年都會推出當年網友精彩跟帖的策劃,每天都有網友精彩跟帖的排行,而網友跟帖數量的級別也借鑒了網友的智慧――跟帖局局長、副局長、處長,等等。與此類似的還有現在風風火火的自媒體,它們通過搭建平臺,讓網友直接參與到內容的生產過程中。
這個參與感還包括很多內容。比如及時反饋用戶建議,當用戶看到你的產品因為他的建議而做出改變時,那種喜悅感是難以復加的,這使他極有可能成為產品死忠。再比如和網友的互動也屬于參與感,今年春節期間的“微信紅包”就是一次極好的互動式營銷,這個過程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讓每個人都能認真地參與到這個過程中。
3 、專注于解決問題。
如果說正反饋更多要考慮的是市場的快速擴張,參與感是從產品的研發過程來考慮的,那么第三點就是從產品的升級和更新換代來出發的。
很多app在開發之初往往功能很單一,專注于解決某一問題。但,慢慢地,這個app不再是解決用戶的問題,而是給用戶制造問題。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經歷,app本來挺好用的,結果一升級,增加了的功能卻給用戶造成困擾。很多創業者有個誤區,那就是產品的功能越豐富越好。于是,他們在產品的升級過程中不斷盲目地增加新的功能,認為只要是潮流,就會吸引用戶的關注度,增加產品的粘性。社交是趨勢?好,我就給你加上社交;互聯網金融是趨勢?好,我就給你加上支付接口;自媒體是趨勢?好,我就增加用戶寫產品使用心得的功能;還有某些app為了增加收入,升級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bug,而是添加廣告,從內嵌式,到推送式,應有盡有……如此一來,本來專注于解決某一問題的 app 越來越臃腫,把好端端的產品做成了大雜燴,也越來越給用戶造成使用的不便。每當遇到這樣的app ,用戶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刪除。
其實,給產品升級,增加產品的功能不能盲目進行。產品開發要專注于解決用戶的問題,升級的目的也是如此。比如,墨跡天氣,在最初只是一個簡單的天氣預報app,在后來的升級中,它也添加了社交和互動的功能,但這個社交的功能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產品自身設計的。墨跡天氣的時景就是這樣一個好的范例,鼓勵網友自拍周邊的景色(即天氣狀況),上傳到app服務器,與大家分享。這樣的功能升級不但不會引人反感,而且會引起用戶的興趣。也正因此,在 app 的開發,以及后續的升級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初衷是什么,app 是要給用戶解決什么問題,任何新業務、新功能的開發都要圍繞這一點來進行,不要舍本求末。
Copyright ©2007 - 2022 bodyliftguide.com 麻豆视传媒官网直接进入免费(北京)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備07017583號 百度統計